【汛期健康知识1】手把手带你避坑——汛期常见食源性疾病
手把手带你避坑——
汛期常见食源性疾病
受极端天气影响,我省近期出现暴雨天气,引发洪涝灾害。目前正值夏季汛期,气温高、湿度大,极易发生各类食源性疾病。
现在, 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汛期食源性疾病:
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源性疾病
大米、小麦和玉米等粮食受潮后,极易发生霉菌霉变,霉变粮食在“汛期”洪涝灾害地区尤其常见;食用了霉变粮食易发生霉菌毒素食源性疾病,这也是洪涝灾害地区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病人常在食用霉变粮食后很快发病(数分钟到4小时),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形似醉酒,故也称“醉谷病”;在停止食用霉变粮食后病情自动减轻,一般不会死亡;可采取对症治疗,呕吐者给予补液。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汛期”洪涝灾害地区,因食品加工储存条件受限,易发生食品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如食用了被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肉、蛋类食品)和食用了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且存放时间较长又没有彻底加热的熟食(如隔夜米饭、蛋炒饭)等。
上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2-12小时;该类疾病需要及时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一般为误用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由于受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的条件所限,若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没有规范保存,易被误用为盐或味精进行食品加工,进而导致误食后发病。
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到1小时内,病死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解磷定,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有毒性植物食源性疾病
夏季是多种植物结果的季节,农村学生上下学途中采食野果,孩童野外玩耍时采食野果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进入雨水丰沛的汛期,更需注意。目前我省汛期最常见的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有毒植物有马桑果和桐油果。
1
马桑果
马桑果外形类似桑葚(二者区别:马桑果呈球形,桑葚为聚花果)。
马桑果(有毒) 桑葚(无毒)
马桑果实含马桑毒素。误食马桑果后,0.5-3小时开始发病,轻者有急性胃肠炎症状等;严重者全身麻痹、呼吸增快,出现阵发性抽搐;甚至反复性抽搐、呼吸衰竭后死亡。
2
桐油果
桐油果是油桐树的果实,桐油果含有有毒物质桐子酸(桐酸);误食桐油果后,0.5-4小时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等,严重者可有便血、四肢麻木、呼吸困难及肝肾损伤。
有毒植物不仅仅长在荒郊野外,在我们的生活环境,比如公园、小区绿化带也有可能生长。尤其是年幼儿童可能接触到的范围,要更加警惕。对不认识、不熟悉的野花、野果与野菜不采摘、不食用。
毒蘑菇中毒
蘑菇种类繁多,且毒性成分复杂,无法简单辨别。我省有些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每到6-8月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尤其到了雨水丰沛的汛期,蘑菇开启“疯狂”生长。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款比较典型的毒蘑菇,以防大家误采误食:
含有剧毒的鹅膏类毒蘑菇,“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是它的典型特征,也就是我们专业术语讲的拥有菌盖,菌环和菌托,我们送它一句口诀,叫“穿靴戴帽”。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毒蘑菇都有“穿靴戴帽”的特征,其他鉴别要点可参见《不看吃亏!最新版川渝野生毒蘑菇图鉴》。
误食毒蘑菇后,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有精神症状,严重的还要发生肝脏、肾脏损害,最严重的那就是一命呜呼了!
如果吃了毒蘑菇,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医院。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携带吃剩的毒蘑菇,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不吃来历不明或猎奇而得的蘑菇,想吃蘑菇就去正规市场或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