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8请点此i3进去7y7y无限观看_大象2026新地扯一二全集_点击收藏即可永久观看

四川省登革热疫情处置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

2017/10/18

浏览次数:

18545

?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候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登革热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流行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登革热仍是输入性散发病例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尚未证实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但需要进一步监测研究。1978年,我国首次在广东省佛山市报告登革热暴发疫情之后,该省多次发生登革热疫情,特别在2014年广东省出现了暴发流行。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自治区)先后出现过本地传播引起的暴发疫情,多个省份曾发现输入病例。由于地球温度上升明显,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具备了北移的自然条件,加之登革热传播迅猛,严重地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也阻碍了当地经济和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发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交叉免疫保护不明显。登革热病毒感染性在PH7~9最稳定。-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登革病毒。50℃30分钟或54℃10分钟、超声波(560千周/秒)、紫外线、0.05%福尔马林、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登革病毒。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和去氧胆酸钠敏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 天至发病后5 天内传染性较强。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吸血时将登革病毒传染给人或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生物性传播,即雌蚊吸血受染后,经8~10天的外潜伏期才有传染性,再次叮咬人可传染本病。另一种是机械性传播,即雌蚊可在叮咬有病毒学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伊蚊受染后终生有传染性。

3.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的交叉免疫力较差,因此可发生二次或多次感染或发病。感染一种登革病毒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较为持久,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暂或不可靠。

4.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人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

(3)地区性

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4)输入性

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三)临床表现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3~15 天,平均5~8天。

????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1.登革热

????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 h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低。

????2.登革出血热

????有典型登革热表现,2~4病日内四肢、腋窝、黏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3.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DHF表现的少数病人,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躁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67 kPa(20mmHg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四)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发病前15d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

1.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起病,发热(24h~36h内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1.2.2? 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1.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1.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

1.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

1.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白细胞计数减少。

1.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1.3.3? 血液浓缩,如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

1.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

1.3.5? 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1.3.6?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1.3.7? 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2.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诊断

3.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3.1.1? 具备1.1.1,同时具备1.2.1。

3.1.2? 无1.1,但同时具备1.2.1、1.3.1和1.3.2。

3.2? 临床诊断病例

3.2.1? 登革热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3.2.1.1?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1.1.2、1.3.1和1.3.2。 3.2.1.2? 3.1.2同时具备1.3.4。

3.2.2? 登革出血热(DHF):登革热(3.2.1),同时具备1.3.2、1.3.3和1.2.3~1.2.5之一。

3.2.3? 登革休克综合症:登革出血热(3.2.2)同时具备1.2.6。 3.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3.2)具备1.3.5、1.3.6、1.3.7之任一项。

4. 鉴别诊断

登革热应与麻疹、风疹、药疹、伤寒、流行性感冒、基孔肯亚热(chikungungya fever)相鉴别,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1)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恢复期时不宜过早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甲氰咪胍等,严重者可用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甘露醇、地塞米松脱水,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

2.病原治疗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

(六)相关概念与指标

1.疫点

以病家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2.疫区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3.输入性病例

(1)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病例;

(2)急性期血清的阳性PCR 产物或分离到的病毒经序列测定,preM/E 序列与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的病例。

4.暴发疫情

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 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5.布雷图指数(BI)=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6.房屋指数(HI)=阳性户数/调查户数×100。

7.容器指数(CI)=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100。

8.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1000。

二、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疫情)监测、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应急监测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

(二)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 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 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与此同时,对于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革热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

三、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物资准备

除一般传染病现场处理常备的物资及交通工具外,还要进行如下准备:

(一)防蚊、灭蚊的设备及药物:喷雾器、烟雾机等设备和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及有关生物、微生物灭蚊的制剂。

(二)与当地医院密切联系,准备治疗登革热中、西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药物、设备等物资。

(三)分离登革病毒试剂、设备及进行各项血清学检查试剂、器材等。

(四)登革热调查、登记等各类表格。包括《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中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附表1)、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附表2)、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附表3)、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统计报表(附表4)、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附表5)、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附表6)、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附表7)和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等表格(附表8)。

四、现场调查

????登革热疫情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相应的人员、物资、采样用品与器材,赶赴现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发现和追踪密切接触者,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信息收集和分析

进入现场后,第一步就是确认、核实上报登革热疫情状况,判断疫情性质及其程度。可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介绍。

2.组织多部门、多层次的座谈会。

3.查阅当地有关登革热历史资料及自然和社会因素情况。

(1)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资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热流行情况。

(2)社会因素:人员流动情况、供水及储藏情况。

4.对首发病例或首发家庭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原因并取样(血样、蚊虫)、活动范围等。

5.为了查明患者发病原因,对病例、疑似病例应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发病情况,重点是发病前15天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史、同类病人接触史、被蚊虫叮咬史和就诊经过。调查同时填写“登革热个案调查表、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详见附表1、2)。

6.采集病人血样分离病毒及检测抗体;同时捕捉病家的蚊虫分离病毒。血清样本应在各个疫点采集;发生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时,首发病例及首例临床诊断病例必须采集样本。

对上述各方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后尽快采取控制措施。同时开展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二)组建疫情处理现场指挥部

在登革热出现暴发的情况下,有必要成立由卫生、质检等多部门参与的指挥部,统一协调和处理疫情。

(三)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摸清疫情流行原因、流行类型、流行特征、疫情范围及严重程度。流行病学分析重点统计罹患率,分析“三间”分布,提出可能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分析暴发或流行原因。

1.对登革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1)病例搜索: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采用查看门诊日志、检验登记本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以及入村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发热和“三红征”病人。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登记、随访、采样、检验以鉴别诊断。

(2)对于搜索和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包括疑似、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对各案例之间的关系、活动范围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调查核实;对登革热发生、流行前15天之内外来人员进行调查。

①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进程和治疗进展等情况。

????②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生物媒介种类和数量(蚊子)、防蚊灭蚊情况、家畜饲养数量及与居室的距离。

???③病例活动史、接触史及暴露史

发病前15天内活动时间、地点和范围;与登革热病例的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接触方式(同吃、同住等)、接触频率、接触地点等。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时间、地点和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2.分布及特点调查

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通过对报告和搜索的病例发病时间的统计学描述,基本确定暴发的类型、首发病例时间以及根据登革热的一般潜伏期推算出暴露时间等。

(2)地区分布:通过描述发病的地区分布,绘制标点地图,看其是否有地区聚集性或波及多个地区,从而对疫点(疫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3)人群分布: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中该病的分布,寻找病例与健康者的差异,有助于提出病因假设及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病例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或其他相关信息,可为寻找高危人群、特异的暴露因素提供线索。

3.建立病因假设,进行专题调查以验证假设

根据“三间分布”特点,建立有关事件的初步假设。假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危险因素来源(传染源)、传播方式和载体(如蚊与其孳生地等)、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暴露因素等。

根据病因假设,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编制调查表,调查病例和对照伊蚊消长及气温降雨因素,通过比较验证假设。 ???

4.流行因素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判断发病类型是疫源地引发还是输入病例、蚊种类型等进行相应调查。

(1)自然因素:查阅当地有关登革热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热流行情况。

(2)社会因素:人员流动情况、供水及储藏情况及流行前15天之内外来人员调查。

(3)其他:如环境卫生情况、防蚊设施、蚊子的密度,对伊蚊相关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有条件时也可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布雷图指数(BI)=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房屋数×100;房屋指数(HI)=阳性房屋数/调查房屋数×100;容器指数(CI)=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100;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监测房屋内人数×1000。

5.媒介调查

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相、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有条件时也可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

6.病毒监测

及时采集病例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动物检疫

对当地非人灵长类动物等进行检疫。

五、防控措施

????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人群中各类登革热病例(三种类型)按标准确认,这三种类型病人都按传染病管理。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病愈5天后即可解除隔离。

(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

1.划定疫点、疫区

(1)疫点:指病家为中心的半径100 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股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2.疫点、疫区的防蚊灭蚊工作

(1)对可疑病人应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 天。

(2)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灭蚊防蚊工作,主要在于消灭蚊虫孳生地,伊蚊常在小积水中产卵孳生。如对盆、缸、罐、岩洞等进行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等。喷洒各种有机磷杀虫剂,把蚊虫的密度降到最低水平。

(三)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传播是通过蚊虫叮咬人传播,为防止登革热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灭蚊。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蚊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1.消灭蚊虫孳生场所

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2.药物灭蚊

采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如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内喷药前要关好门窗,喷完药关门,经1h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对于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3.交通工具监督、灭蚊

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四)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

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流行期间如病人出现“三红征”要及早去正规医疗构就诊等。

2.做好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3.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五)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对在流行季节来自登革热疫区的人员予以医学观察和检疫。需特别强调,对所有被隔离人员均应配备防蚊设备。

(六)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建立针对登革热发病的专项监测,建立监测病例定义和报告制度(报告单位、频次、内容),对当地的蚊种、密度和带毒做不定期检测,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加强监测。

六、实验室检测

????(一)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标本的采集应该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紧密结合,包括对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蚊虫等进行采样。

1.血清标本

采集患者急性期(发病5日内)和恢复期(发病后第3-4周)双份血清。采集静脉血5ml,以空腹血为佳。血液标本采集后,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并收集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进行病毒分离的急性期标本应及时接种或置-70℃以下保存,用于抗体或核酸检测的标本应置-20℃以下保存。

血清样本应在各个疫点采集,发生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时,首发病例及首例临床诊断病例必须采集样本。

2.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标本

时问越早越好,一般不超6 h,尽快送检,短时间放4℃,长时间放一20℃低温保存。

3.捕捉病家的媒介伊蚊

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其他专业人员采集,活体送检。用吸蚊器捕捉,及时送检或置-70℃以下保存。

(二)标本的检测

????检测方法详见附件1~4。

七、措施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一)控制措施评价

1.布雷图指数:在发现病例后1周内,疫区将布雷图指数[布雷图指数是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控制在5以下,以伊蚊幼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

2.无新发病例: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

????(二)控制效果评价

????在疫情结束后还需要及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必要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效果评价应设计严格,使用可对比、量化的指标。可包括:

????1.分析对比落实控制措施前后门诊病人就诊率;

????2.分析对比落实控制措施前后布雷图指数;

????3.分析二代发病率、疫点间联系和传播关系,评价疫点处理效果;

????4.统计疫点(疫区)内标本(包括各种环境标本)采集量、标本检出率,评价调查工作和消毒、检测工作效果。

八、保障措施

????(一)培训和演练

????在登革热高发季节前,组织开展对疾控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等进行相关培训,培训重点是强化登革热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的意识以及涉及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技术、病原学、临床诊断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根据防制工作需要,开展专项应急处置演练,注意兼顾各项疫情控制措施,考评相结合。

????(二)组织领导

????根据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疾控机构应根据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组建现场疫情处理小组。根据疫情需要调查小组一般应由流行病学、实验室、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消杀、健康教育等专业人员组成,要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各成员明确任务和职责。

????(三)应急处理物品和器械准备

????1.实验室与器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建立合格的实验室(含无菌室),同时配备有微生物检验所必需的器械,如恒温箱、冰箱、离心机、水浴箱、高压消毒锅、培养皿、试管(含有EDTA的抗凝管)、吸管、加样器、显微镜等。

????2.标本采集和现场检测用品标本采集登记表、标本采集用拭子、捕蚊器、注射器、吸管、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记录笔、选择性培养基等。

????3.调查相关表格“登革热个案调查表”(详见附表1)以及调查其他相关表格、材料和记录本。

????(四)预检分诊门诊的开设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登革热高发季节要开设发热门诊,做到逢疑必报。疾控机构要加强对预检分诊门诊规范化指导,重点是门诊与诊疗室规范设置。

九、附表与附件

(一)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二)附表2 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

(三)附表3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

(四)附表4 ?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统计报表

(五)附表5 ?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

(六)附表6 ?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

(七)附表7 ?疑似登革热病人标本送检一览表

(八)附表8 ?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

(九)附表9 ?疑似登革热病例送检表(临床)

(十)附件1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

(十一)附件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

(十二)附件3 ?IgM捕捉ELISA法(MacELISA)检测登革热IgM抗体

(十三)附件4 ?RT-PCR检测登革热病毒基因及分型

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 ??????????????????国标码:□□□□□□ 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 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 1 男,2 女 ??????????????????????????????????????????????□

3. 年龄:_____岁 ??????????????????????????????????????????????□□□

4. 民族:1 汉族,2 壮族,3 维吾尔族,4 其他少数民族 ???????????????□

5. 职业: ?????????????????????????????????????????????????????????□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8. 入院诊断: ?????????????????????????????????????????????????????□

???1 登革热疑似病例,2 临床诊断病例,3 实验室确诊病例, 4 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10. 出院诊断: ????????????????????????????????????????????????????□

???1 登革热疑似病例,2 临床诊断病例,3 实验室确诊病例, 4 其他

11.临床分型:1 典型,2 轻型,3 重型,4 其他 ??????????????????????□

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 是, 0 否 ????????????????????????????????????????????□

2. 乏力: 1 有, 0 无 ?????????????????????????????????????????????□

3. 发热: 1 有, 0 无 ?????????????????????????????????????????????□

如有,则热型为:1 双峰热,2 稽留热,3 驰张热,4 其他 ??????????????□

4. 头痛: 1 有, 0 无 ?????????????????????????????????????????????□

5. 颜面潮红: 1 有, 0 无 ?????????????????????????????????????????□

6. 眶后痛:1 有, 0 无 ????????????????????????????????????????????□

7. 肌痛: 1 有, 0 无 ?????????????????????????????????????????????□

8. 关节痛: 1 有, 2 无 ???????????????????????????????????????????□

9. 胸红: 1 有, 0 无 ?????????????????????????????????????????????□

10. 结膜出血:1 有, 2 无 ?????????????????????????????????????????□

11. 鼻衄: 1 有, 2 无 ????????????????????????????????????????????□

12. 牙龈出血: 1 有, 2 无 ????????????????????????????????????????□

13. 呕血: 1 有, 2 无 ????????????????????????????????????????????□

14. 便血: 1 有, 2 无 ????????????????????????????????????????????□

15. 血尿: 1 有, 2 无 ????????????????????????????????????????????□

16. 呕吐: 1 有, 2 无 ????????????????????????????????????????????□

17. 结膜充血: 1 有, 2 无 ????????????????????????????????????????□

18. 眼睑浮肿:1 有, 2 无 ?????????????????????????????????????????□

19. 黄疸: 1 有, 2 无 ????????????????????????????????????????????□

20. 皮肤出血点:1 有, 2 无 ???????????????????????????????????????□

如有,则出血点为:1 散在,2 条/线状,3 簇状,4 其它_________ ??????□

21. 皮疹:1 有, 2 无 ?????????????????????????????????????????????□

如有,则皮疹为:1 斑丘疹、,2 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 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 红斑疹,5 其它_________ ?????????????????????????????????????????????□

皮疹部位:1 全身,2 四肢,3 躯干,4 面部 ??????????????????????????□

22. 烦躁: 1 有, 2 无 ????????????????????????????????????????????□

23. 昏迷: 1 有, 2 无 ????????????????????????????????????????????□

24. 休克: 1 有, 2 无 ????????????????????????????????????????????□

25. 肝大: 1 有, 2 无 ????????????????????????????????????????????□

26. 脾大: 1 有, 2 无 ????????????????????????????????????????????□

27. 淋巴结大:1 有, 2 无 ?????????????????????????????????????????□

28. 束臂试验: 1 阳性,2 阴性,3 未做此项检查,4 不详 ??????????????□

29. 白细胞计数:1 正常,2 增多,3 减少,4 未做此项检查 ????????????□

30. 中性粒细胞(%): ????????????????????????????????????????????□

31. 淋巴细胞(%): ??????????????????????????????????????????????□

32. 血小板减少: 1 有,2 无,3 未做此项检查 ???????????????????????□

33. 红细胞压积: ??????????????????????????????????????????????????□

34. 出血时间: 1 正常,2 延长,3 缩短,4 未做此项检查,5 不详 ?????□

35. 凝血时间:1 正常,2 延长,3 缩短,4 未做此项检查,5 不详 ??????□

36. 脑脊液: 1 正常,2 异常,3 未做此项检查 ???????????????????????□

37. 尿常规: 1 正常,2 异常,3 未做此项检查 ???????????????????????□

38. 肝功能: 1 正常,2 异常,3 未做此项检查 ???????????????????????□

四、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未做者请注明为“未做”)

项目

标本采集时间

检测方法

检测结果

登革抗体

IgG

IgM

登革病毒分离

登革病毒抗原

五、病例分类

1. 是否首例:1 是,2 否 ???????????????????????????????????????????□

2. 病例类别:1 输入性病例,2 本地病例,3 不明感染原因病例 ?????????□

3. 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 实验室诊断病例 ????????□

六、既往史

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 1 是,2 否 ??????????????????????????????????□

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 1 是,2 否 ??????????????????????□

3. 乙脑疫苗接种: 1 是,2 否 ??????????????????????????????????????□

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

1. 发病前2 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 1 是,2 否 ????????????????□

如是 ,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 天 ?????????????????????????□

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

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 ???□□

3. 病家及院内人口:

3.1 0~4 岁________人 ?????????????????????????????????????????????□

3.2 5~9 岁________人 ?????????????????????????????????????????????□

3.3 10~19 岁______人 ?????????????????????????????????????????????□

3.4 20~29 岁______人 ?????????????????????????????????????????????□

3.5 30~39 岁______人 ?????????????????????????????????????????????□

3.6 40~49 岁______人 ?????????????????????????????????????????????□

3.7 50~59 岁______人 ?????????????????????????????????????????????□

3.8 60 岁及以上____人 ?????????????????????????????????????????????□

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 有,0 无,9 不详 ?????????????□

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 ??□□□□/□□/□□

5. 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

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 ??????????????????????????????????????□

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 ??????????????????????????????????????□

5.3 积水容器类型:1 花瓶,2 瓦盆,3 铁罐,4 碗碟缸5 池塘,6 树洞,7 竹桩,8 假山,9盆景,10 其它________ ????????????????????????????????????□

6. 防蚊设备:1 蚊帐,2 蚊香,3 纱门,4 灭蚊剂,5 其它:____________□

(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

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调查地点:

调查者:


附表2 ???????????????????????????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

调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 ???????????????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编号

户主

户内人数

病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发病日期

发病天数

起病急

发热

头痛

关节痛

骨肌痛

呕吐

眼红

出疹

出血点

鼻衄

牙龈出血

烦躁

抽搐

意识障碍

就医

转归

其它

发病处其外环境

容器数

阳性容器数

 

 

 

 

 

 

 

 

 

 

 

 

 

 

 

 

 

 

 

 

 

 

 

 

 

 

 

 

 

 

 

 

 

 

 

 

 

 

 

 

 

 

 

 

 

 

 

 

 

 

 

 

 

 

 

 

 

 

 

 

 

 

 

 

 

 

 

 

 

 

 

 

 

 

 

 

 

 

 

 

 

 

 

 

 

 

 

 

 

 

 

 

 

 

 

 

 

 

 

 

 

 

 

 

 

 

 

 

 

 

 

 

 

 

 

 

 

 

 

 

 

 

 

 

 

 

 

 

 

 

 

 

 

 

 

 

 

 

 

 

 

 

 

 

 

 

 

 

 

 

 

 

 

 

 

 

 

 

 

 

 

 

 

 

 

 

 

 


附表3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

监测点名称: ________________

监测点编号:□□□□□□

调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

户编号

门牌

永久性积水容器

暂时性容器

合计容器

伊蚊蚊种鉴定

备注

水池缸

其它

小计

 

 

 

 

 

 

 

 

 

 

 

 

 

 

 

 

 

 

 

 

 

 

 

 

 

 

 

 

 

 

 

 

 

 

 

 

 

 

 

 

 

 

 

 

 

 

 

 

 

 

 

 

 

 

 

 

 

 

 

 

 

 

 

 

 

 

 

 

 

 

 

 

 

 

 

 

 

 

 

 

 

 

 

 

 

 

 

 

 

 

 

 

 

 

 

 

 

 

注:1. “+”指有伊蚊幼虫孳生的容器数

2. 调查时天气情况:气温:______ ℃,最高______ ℃,最低______℃ ??晴 ??雨 ??阴

湿度:

??

填表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调查地点:____省____市_____县_____乡____村

调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

附表4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统计报表

测点名称:________________

监测点编号:□□□□□□

调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

调查地点

调查户数

阳性户数

永久性容器

暂时性容器

合计容器

蚊幼指数

BI

CI

HI

千人指数

注:1. “+”指有伊蚊幼虫孳生的容器数

2. BI(布雷图指数)=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CI(容器指数)=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100

?HI(房屋指数)=阳性户数/调查户数×100 ??????????????????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1000

填表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调查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人:_________________?

附表5 ????????????????????????????????????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

捕蚊日期

地点

起止时点

雌蚊数量

伊蚊种类

只/人工小时

备注

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6 ???????????????????????????????????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

编号

捕蚊日期

地点

是否病家

数量

蚊种

备注

送检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7 ?????????????????????????????????????疑似登革热病人标本送检一览表

编号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住址

联系电话

临床诊断

发病日期

取材日期

标本种类

检验项目

备注

送检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人: ______________ 送检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8 ?????????????????????????????????????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点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国标码:□□□□□□

标本编号

标本类型

采集日期

采集人

检测结果

型别

检测日期

检测人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

<,/TD>

注:对于核酸检测中的序列测定,报送结果中应包括原始测序彩图文件和序列文件的电子版拷贝。

填表时间:______ 年___ 月___ 日 ???????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__


附表9 ????????????疑似登革热病例送检表(临床)

送检单编号:___________

注:标本管上必须注明相应的姓名、送检编号或住院号。

附件1 ?????????????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 抗体

试验材料:?

(1)DV1~4 型抗原片:DV 标准毒株感染C6/36 或BHK21 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

(2)对照:登革热患者恢复期血清(阳性对照),非登革热患者血清阴性对照);

(3)羊抗人(或兔抗人)IgG荧光素标记抗体;

(4)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思兰等;

(5)?荧光显微镜。

检测步骤:?

(1)用pH7.4,0.02mol/L PBS 稀释待检血清,从1:20 开始做4 倍连续稀释至需要的稀释度。

(2)取出抗原片,用蒸馏水漂洗后,冷风吹干。

(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逐个加入已稀释的待检血清,加入量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若为双份血清,最好上排为急性期血清,下排为恢复期血清),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 分钟(每次试验设阳、阴性对照)。

(4)用PBS震荡洗涤3 次,每次5 分钟,再用蒸馏水洗涤1 次脱盐,冷风吹干。

(5)用含1:3万的伊文思兰PBS 按工作浓度稀释荧光结合物,滴加各孔(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在37 ℃水浴箱湿盒孵育30 分钟,然后同(4)洗涤、漂洗、吹干。

(6)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细胞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多少、荧光亮度、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可将免疫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1~4 个“+”。

检测抗体滴度时,以能观察到明显特异性荧光反应(>“+”)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 感染,>1:80有诊断参考意义;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 倍或4 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和/或 双份血清IgG抗体

????试验材料:

(1)抗原:

阳性抗原:采用C6/36 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 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3)缓冲液:

包被液:pH9. 6碳酸缓冲液;

稀释液:pH7.4 PBS(含5%脱脂奶)

洗涤液:pH7.4 PBS-T(0.05%吐温-20);

(4)显色液:A/B液

(5)终止液:4N H2SO4

(6)酶标板、酶标仪。

检测步骤:

(1)用包被液按工作浓度稀释抗原,100μl/孔,4℃过夜;

(2)弃去包被液,用PBS-T重复洗涤3~5 次,甩干;

(3)将待检血清用稀释液从1:100开始作2或4倍连续稀释,加入抗原孔,100μl/孔,同时设阴、阳性对照,37℃水浴1 小时;

(4)弃去血清,用洗涤液洗涤5~6次;

(5)加酶结合物,用稀释液按工作浓度稀释,100μl/孔,37℃水浴1 小时小时;

(6)弃去酶标抗体,用洗涤液洗涤6次,甩干;

(7)加显色液:于各反应孔内加A/B液各一滴,37℃,避光3~5 分钟;

????(8)加终止液于毎反应孔,100μl/孔。

结果判断:

于450nm(TMB)阳性对照孔OD 值/阴性对照孔OD 值,即P/N≥2.1,对照成立;若待检血清孔OD 值与阴性对照孔OD 比值≥2.1,则标本为登革热IgG 抗体阳性,反之阴性。(阴性对照孔OD 值小于0.05 按0.05 记,若大于0.05 按实际数值计算)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 感染,>1:100有诊断参考意义;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 倍或4 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3

IgM 捕捉ELISA 法(MacELISA)检测登革热IgM 抗体

试验材料:

(1)抗原:

阳性抗原:采用C6/36 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 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3)登革病毒IgM阳性、阴性对照血清;

(4)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

(5)缓冲液:
洗涤液:pH7.4 PBS-T(0.05%吐温-20);
稀释液:pH7.4 PBS(5%牛血清);
封闭液:pH9.6 碳酸缓冲液(1%牛血清白蛋白);

(6)显色液:A/B液

(7)终止液:4N H2SO4

(8)酶标板、酶标仪。

检测步骤:

(1)用稀释液按效价稀释抗人μ链单克隆抗体,100μl/孔,加盖,4℃过夜;

(2)弃去抗人μ 链,用洗涤液重复洗3 次,甩干,加封闭液,100μl/孔,置37℃水浴孵育2 小时;

(3)弃封闭液,用洗涤液重复洗3 次,甩干。

(4)将待检血清用稀释液从1:10开始作2或4倍连续稀释,加入酶标板孔中,100μl/孔,同时加入已1:10 稀释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对照各4 孔,100μl/孔,置37℃水浴孵育2 小时;

(5)弃去血清,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分别加4 个型DV 抗原及阴性抗原对照,100μl/孔,4℃过夜;

(6)弃抗原,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加用稀释液稀释至工作浓度的相应的登革热酶标单克隆抗体,正常抗原加4 个型混合的酶标单克隆抗体,100μl/孔,37℃水浴2 小时;

(7)弃去标记物,用洗涤液重复洗3 次,甩干,于各反应孔内加A/B 液各一滴,37℃,避光3~5 分钟;

(8)加终止液于每反应孔,一滴/孔。

结果判断:

(1)目测方法:

阳性对照孔呈明显蓝色,阴性对照孔呈无色,对照成立;若待检血清孔呈明显淡蓝色或深蓝色(TMB),则标本为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反之阴性。

(2)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

于450nm(TMB)阳性对照孔OD 值/阴性对照孔OD 值,即P/N≥2.1,对照成立;若待检血清孔OD 值与阴性对照孔OD 比值≥2.1,则标本为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反之阴性。(阴性对照孔OD 值小于0.05 按0.05 记,若大于0.05 按实际数值计算)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DV 感染,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

附件4 ??????????????

RT-PCR 检测DV 基因及分型

材料:

(1)?附件6和分离的DV

(2)?引物:(供参考)

引物

序列(5’~3’)

靶序列(基因)

片段(bp)

1~4 通用引物

+)GTGCACACATTGACAGAACA

NS1

539

—)CTTTCTATCCAATAACCCAT

型特异性引物

DEN-1

+)GGACTGCGTATGGAGTTTTG

E-NS1 ?

490

—)ATGGGTTGTGGCCTAATCAG

DEN-2

+)GTTCCTCTGCAAACACTCCA

E

230

—)GTGTTATTTTGAGTTTCCTTG

DEN-3

+)GTGCTTACACAGCCCTGTTT

E-NS1

320

—)TCCATTCTCCCAATCTCCTG

DEN-4

+)CCATTATGGCTGTGTTGTTT

NS2a-NS2b

398

—)CTTCATCCTGCTTCACTTCT

方法:

(1)病毒RNA 的提取:采用TRIzol 按说明提取,制备模板RNA;

(2)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SuperScripTMII 或AMV 逆转录酶,按说明书进行;

(3)PCR 扩增: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0 分钟,94℃60秒、55℃60秒、72℃45 秒、扩增30~35 个循环,72℃延伸12 分钟。

(4)扩增产物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若条带的分子量与预期片段大小相同,则表明为特异性扩增产物。

必要时,可进行:

(5)PCR 片段的回收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切下特异分子量条带,用QIAquick

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按其说明书进行),自动测序仪测序。

意义:

扩增到特异性条带可确诊DV 并明确其型别,序列测定还可以对DV 的变异情况进行研究。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

梧州市| 兴城市| 梅河口市| 阜平县| 南昌县| 四会市| 公安县| 淅川县| 阿尔山市| 旅游|